古建筑木结构房屋设计图(古代木房建筑结构图片)

房屋设计 50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建筑木结构房屋设计图,以及古代木房建筑结构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居民建筑构造图(平面图)是什么样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建筑木结构房屋设计图,以及古代木房建筑结构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居民建筑构造图(平面图)是什么样的?

建筑平面图是假想在房屋的窗台以上作水平剖切后,移去上面部分作剩余部分的正投影而得到的水平剖面图。建筑工程施工图简称“施工图”,是表示工程项目总体 布局,建筑物的外部形状、内部布置、结构 构造、内外装修、材料做法以及设备、施工等要求的图样。

中国古代的建筑堪称完美,中国古代为什么选择木构建筑?

1. 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历史

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古代社会的发展迟缓和交通闭塞,又使这些特色得以保留下来。典型的如: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更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居室;新疆***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墙拱顶的房屋,***寺则用穹顶等等。

以上这些虽有自己的独立特征,但他们只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态,不具有普遍性,没代表中国的主流。而建筑既然有其多样性,同时也必有某种主流类型的存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结构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区,使中国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建筑的成就的主要代表。

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那么就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用的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呈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很多处榫卯。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式木构件已具有木构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处的技术水平。

2. 中国传统建筑选择木材的原因

2.1 环境原因

考古发掘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从一开始就沿夯土建筑和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两个方向发展,后来合流成为中国古典式的土木建筑,这种建筑技术到夏代时已经初具规模。这也许可以用中原和长江下游地区黄土、木材资源丰富,而石材相对资源缺乏来解释。

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并没有好的石材,至于开山取石,是被禁止的,因为怕破坏风水,尤其是都城附近的山川河流是严禁破坏的。至于挖矿,更是明令禁止,认为矿物是天地精华,不应被开***。当然,金银之类除外……

2.2 技术原因

中国上古时期金属冶炼技术出现的较晚,那时开凿、加工石材应该是一件苦事(生产力方面的原因),所以古代的中国人自然就知难行易,优先发展土木建筑技术。等到商代青铜技术高度发展、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广泛应用时,以及再后来西方的石建筑结构技术传入中国时,中国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成分,石建筑结构只能做配角了。

不仅如此,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打打促进了古代木结构的发展。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建筑发展的一次飞跃。尤其在西周时期更为繁荣,人口密集,战争较多。实行了分封制度后,筑成和宫室制度日趋完善。

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到南北朝末期约一千年,建筑技术得到了巨***展,特别是铁质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进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的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木构架体系已基本形成,直棂窗、人字拱等已经广泛适用,建筑体制上出现了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形式。这期间秦汉的大统一为不同地域建筑交流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同西域的频繁交往以及佛教传入对建筑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战乱不断,所以建造一个方便又易修的建筑可能更加实际、可行。

李诫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说“五材并用,百堵皆兴”。李允鉌先生因此认为“‘五材并举(用)’是中国古代对建筑材料选择所确立的一个基本观点,换句话说对材料的使用实在是无所偏重的。”他认为“五材并用”“是中国古典建筑结构和构造设计的最主要的实践原则,或者说是最基本的精神所在”之一。“‘五材’就有包括一切材料的意思。或者,附会说是建筑上所主要使用的材料,砖、瓦、木、石、土。‘五材并举’就明确地表示,在房屋建筑上,无论什么材料都可以和应该使用的,并无偏废,基于此而达到‘百堵皆兴’”。从实物上看,他的理解是正确的,“至迟到奴隶社会末期,(中国)建筑上已综合使用了土、木、石、陶、铜等材料”。

李允鉌先生指出,中国建筑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主要是基于当时的认识和要求来取舍的。”他认为,“中国建筑的构造设计是沿着……以‘防护’为目的的道路而发展,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护作用,‘五材并举(用)’就是为此原因而相继地出现。”“延长构件的寿命是构造发展的一个目的,总的要求就是希望房屋能够达到较长的使用年限。”就屋顶而言,毛茨的防水、防火性能不佳,因此逐步被瓦顶所替代,从而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年限,提高了居住的舒适程度。台基的构造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从坚固和防水性能来看,石优于砖,更优于土、木,所以最高等级的台基用石包砌,次要的、大量的台基用砖,并尽可能在重点部位用石,除干燥气候地区和干阑建筑外,土、木的台基已不是主流。对墙体来说,木、土、砖、石都是可用的材料。在结构构架问题上,李允鉌先生认为“用木材作为结构构架及其所有的组成构件并不能表示中国的木材特别多,不过是在经验和认识中确认这种材料的性能符合结构的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建筑用木构架是延续了原生建筑状态的结果。

所以古人可能在选择时也是会有一些无奈之举吧。

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木结构建筑有那些?

1、唐代忻州南禅寺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的北岸,距东冶镇35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

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唐代五台山佛光寺

中国唐代佛殿及北魏至清代佛教建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寺东南北三面环山。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

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

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

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3、辽代蓟县独乐寺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州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

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下为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

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

独乐寺为国家AAAA景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人民***批准的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4、辽代华严寺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辽末因为战争,寺院局部建筑被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辽、金两代,平城(今大同)都是当时的别都,该寺受到皇室的重视。

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师等重建大殿、观音阁、山门、钟楼等殿堂。

后省学、慈慧法师又广植花木,征集藏经,使华严寺得到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视。

元朝武宗至大年间(1308一1311年),慧明法师主持重修,大殿、方丈、厨房、堂寮都修缮一新,并新建浴室、药房及房屋数百间。元末战乱,华严寺遭到严重破坏。

明初,寺院被没收为官产。明宣德(1426一1435年)、景泰(1450一1456年)年间,又重新作为佛教寺庙并予以重修。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

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华严寺又遭战火,只有大雄宝殿和薄迦教藏殿幸存。清朝时,其余殿堂又陆续予以重修,但规模和结构都不如前朝了。清朝末年,华严寺千疮百孔,一片荒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十分重视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多次拨款维修华严寺。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上、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应县木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

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古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

1、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

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梁柱用料都要求尺寸较大。

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2、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它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没有梁。

***用穿斗式构架,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筑较大的房屋,而且其网状的构造也很牢固。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大空间。

3、混合式构架

当人们逐渐发现了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可以不使用直径大的木料;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就能增加室内使用空间。

这种混合构架是不全部使用大型木料,但和全部使用大型木料的效果相同。

4、干栏式构架

干栏式木构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层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子。这种结构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侵入。

后期的干栏式木构架实际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而已。

5、井干式构架

井干式构架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垒,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墙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容易建造,不过也极为简陋,而且耗费木材,在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地区或寒冷地区有所应用,如东北林区、西南山区。

古时秦朝的大户人家的房屋构造是怎样的?不要皇宫的,急急急急急急急

 (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木构架建造,木构架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顶的荷载。其主要形式有二种样式:

1、梁柱式:此种建筑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筑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点为:灰土夯实,在柱顶石上立柱,室内最高柱名为中柱,次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顶横向间架设大梁,俗称“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叠搭设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间用“瓜柱”连接,局部梁下还配有随梁枋。柱纵间在梁上架设檩,一般自上而下顺序为:脊檩-上金檩-下金檩-檐檩;檩下有枋,并设挡板连接,再在檩上搭掾。该结构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其具体构造见图2-1:

2、穿逗式:该建筑形式主要在我国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建造。其主要特征与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檩的方式不同,而是将柱的高度不同等分,并在其上直接成檩;另用穿枋直接穿过各柱,使其成为一体;檩上搭掾与梁柱式相同。优点是用料较小,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其具体构造见图2-2,此外,还有密梁平顶式构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承重墙,顶为平掾,内部也柱、梁、檩构造。该建筑主要出现在蒙古、新疆及***地区,由于上述地区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

(二)外观分为三段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屋顶。

1、台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与商周时期的台榭类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为主,改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显示出建筑物的宏伟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物台基的高度代表着建筑物本身的等级及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有须弥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柱下结构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间结构为拦土;柱上结构为柱顶石。

2、屋身:该部分主要由柱、板墙及门窗组成,并其上部设有雀替。雀替是至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3、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在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同时,大体积的屋顶也可将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结构形式为两坡顶和四坡顶,并辅以单檐双檐之分。中国古建屋顶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及攒尖。

(1)庑殿、歇山

庑殿属四坡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是四坡与两坡重合屋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门城楼屋顶即属于重檐歇山样式。

2)悬山、硬山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此种样式以中国南方居多。

(3)攒尖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在顶部,最后再加顶。

(三)斗栱为重要建筑构造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下部还有坐斗及翘(图2-8)。其作用为:

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四)以间为单位,模数制的设计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之为一间,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计算单位。建屋时,只要确定了性质、间数,按所规定的材的等级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适当、构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从而也就达到了模数制,从而即便是没有图纸也能组织施工,并能保持建筑群的整体性。

(五)院落式布局,注重建筑群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为南北向,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民宅大多无台榭,屋顶也仅有悬山及硬山两种。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间为堂,东西间及耳房为居室,以东间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轴线上院为上;也是按传统礼制安排居住。

关于古建筑木结构房屋设计图和古代木房建筑结构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码二维码